我們每天吃的食物到處充斥著糖,
不僅僅只是飲料、點心,
就連很多廚師在炒菜的時候,
都會加入很多糖調味讓菜口感變好吃。
在人的演化過程中,糖對人就是有種吸引力,
能刺激大腦有快樂的感覺,
任何食物加了點糖就會受歡迎,
但是現在的糖多到對我們身體負擔卻是非常重。
讓人異想不到糖的副作用
「營養師,我想要調身體改善精神,
因為白天頭腦都昏昏的,到了晚上卻又失眠。」
這種狀況,很多人都會認為就是因為晚上睡不好,
導致白天精神差,
於是都會用助眠劑或是安眠藥來調,
但是在經過瞭解這位媽媽的飲食習慣後,
發現原來是「糖」惹的禍。
有些對於「糖」敏感的人,
因為吃甜點、飲料讓身體血糖起伏又高又快,
血糖上升時,精神就容易亢奮,睡眠就睡不好;
當血糖快速下降時,腦袋就容易昏沉沉。
這位媽媽恰好有個就讀小學、患有過動症的兒子,
更讓我確信家中飲食習慣「糖」吃的不少,
現在已有非常多的研究指出兒童的過動症、
學習不專注都是因為糖、甜食、飲料所造成的。
過去國外更有研究顯示,糖比古柯鹼更容易成癮。
[1]像上面引言中的那位媽媽,就是一個典型的糖上癮症。
肥胖、慢性病與癌症都與糖有關
1. 糖尿病與糖:
你是否口渴了就會進便利店買飲料呢?
便利店的飲料糖都放不少,
國外研究發現糖尿病與喝含糖飲料有很大的關聯性。[2]
血糖控制不好,減少甜食就能改善很多。
2. 高脂血症與糖:
過去在醫院門診,
有些人有血脂偏高問題,
明明吃的油已經減少,
但是三酸甘油脂還是高,
這個時候也要看是不是飲食中含有糖,
精緻的糖也會在身體中被轉換變成脂肪,
導致血脂升高。
3. 脂肪肝與糖:
現在許多人都有脂肪肝,
特別是男性肚子有點微凸,
極有可能已經出現輕度到中度的脂肪肝,
除了壓力以外,
甜食也是造成脂肪肝原因之一。
尤其像許多飲料會使用「果糖」調味,
這種果糖在身體的代謝途徑與其他糖不同,
會直接在肝臟轉換成脂肪。
4. 肥胖與糖:
前一陣子有個荷蘭男生做了一部戒糖的紀錄片,
他非常嚴格的執行不吃糖,
像許多醬料、烹調都會用到糖,
都要特別留意與做好食物選擇,
除此之外,他還是吃自己喜歡的食物。
在一個月後,
他的體重就很輕鬆的掉了4公斤,
可見糖給我們體重的負擔真不小。[3]
黑糖比白糖健康嗎?蜂蜜可以取代嗎?
過去在講座中很常會有媽媽們跟我說:
「黑糖比較健康可以多吃嗎?」
或也有人問:
「我沒有吃糖,但是我都用蜂蜜取代糖。」
不管是黑糖、紅糖、蜂蜜、楓糖…
它們的主要成分都還是「糖」,
唯一的差異在微量營養素 - 維生素礦物質的多寡,
越是經過越多加工程序,
糖越白,微量營養素就越少,
像冰糖是將砂糖溶解再結晶,
除了糖份以外完全去掉了其他的營養,
而加工最少的黑糖則保留許多鈣、鐵成分。
(有的黑糖在加工過程可能有使用石灰因此鈣質又多些)
但以營養學角度,
不管再營養的糖,
只要過量,都是對身體不好的。
各類糖的營養營養素比較[4]
你是否有「糖上癮」?
現在越來越多研究關注在糖上癮症
期愛吃甜食、飲料的人,
久而久之就會有類似「菸癮」一樣,
當一天沒有碰到甜食就會渾身不自在,
很自動的就要去尋找甜食,
而且大腦會很自動的趨使你一天要吃超過多少糖量,
如果沒有就很容易出現焦慮、暴躁、鬱悶、沮喪等情緒。
戒糖對現在人很困難,
什麼食品、飲料都充滿了糖。
甜食、飲料與糖對一個人的影響。
在過去個案諮詢經驗,
對於糖上癮症的人偶爾出現在吃過甜食後,
血糖急遽上升,有的人會感到亢奮、嚴重的會失眠、
也有因為刺激大腦分泌多巴胺而感心情能振奮,
但是當血糖下降的時候,
便會出現情緒出現焦慮、緊張、不安全感、爆躁、注意力不集中、能量喪失,
甚至自認為血糖偏低需要立刻補充
(排除胰臟相關疾病、糖尿病用藥者,正常人不會有低血糖)
在這種時候,
個案潛意識就會頃向再去進食具有糖分之食物,
這個循環會重複發生,
當血糖震幅越大,以上症狀就會更明顯。
戒除糖有兩個面向要看:
1. 生理因素:血糖振幅會影響想攝取糖的慾望
2. 心理因素:壓力、情緒、慣性模式/制約反應
前者,只要經過營養師在飲食中調整,
依照個案飲食習慣,
選擇較低升糖指數食物作為三正餐主食,
血糖在下降的時候,使用水果作為點心,
來達到穩定血糖目的
糖變很容易戒除。
過去我在諮詢上,
也是會注重再糖分攝取,
食物替代與維持血糖穩定,
以及找出攝取甜食與情緒壓力狀態之間關連性,
未來在攝取甜食時會更留意。
如果根本緩解情緒的壓力,
便可更容易戒糖。
若仍然無法控制對糖的慾望,
而出現需要靠意志力來壓制對糖的慾望的時候,
我們就要考慮後如何找出造成情緒性飲食的失衡心理狀態,
從情緒中找出所隱含的議題,
有時候可能也會潛藏更深層的創傷,
並且調和與平衡。
對糖無法抗拒,並不是因為意志力薄弱,
而只是因為過去經驗讓大腦神經連結的方式,
使你有必須遵從該飲食行為模式的迴路,
只需要透過調和便能立即讓大腦學會重新建立新的模式。
參考資料:
[1] Magalie Lenoir, Fuschia Serre, Lauriane Cantin, Serge H. Ahmed. Intense Sweetness Surpasses Cocaine Reward. August 1, 2007. PLoS ONE 2(8): e698. doi:10.1371/journal.pone.0000698
[2] Malik VS, Popkin BM, Bray GA, Despres JP, Willett WC, Hu FB. Sugar-sweetened beverages and risk of metabolic syndrome and type 2 diabetes: a meta-analysis. Diabetes Care. 2010;33:2477-83
[3] 荷蘭,沙夏(Sacha Harland實驗「健康飲食」一個月https://v.qq.com/x/page/p0336p4qc20.html
[4]台灣地區衛生福利部食品成分資料庫
備註:本篇文章與上海天慷集團合作。 於部落格版本微調與修正。
作者:朱瑞君 臉書追蹤< 營養師朱瑞君>
現任:
電視採訪:中天、中視、大愛、民視、MOMO、全大
雜誌採訪:優渥雜誌、美麗佳人、健康2.0、康健
全台演講超過300場、
近500場營養講師統籌
保健食品/直銷公司培訓、行銷、編輯等資歷
講座邀約:5000元/小時
營養文稿邀約:3000元/800~1000字
其他:面議
留言列表